查看原文
其他

《参观茅盾纪念堂》

王秋和 秋和随笔 2023-10-11

参观茅盾纪念堂


一、中国文学史的大家

       浙江北部有个桐乡市,桐乡市有座乌镇,乌镇有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文豪茅盾。因为茅盾先生出生在乌镇,原先不太有名的乌镇变得名声在外。我对茅盾先生崇敬已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国家出版局工作时,曾经编辑《新文学史料》丛书,多次接触茅盾先生特为该刊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对茅盾早期生活学习的乌镇有所了解。茅盾先生通过自己的《春蚕》、《秋收》、《林家铺子》等代表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幕幕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生活片断。在他的故乡乌镇,那些熟悉的故事、那些熟悉的面孔,至今是否依然可寻?当时我认为,作为一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当年就加入党组织、又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必然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那时我就萌发了有机会到其家乡寻根溯源的想法。时隔30多年之后,我终于有机会去乌镇的西栅拜祭茅盾纪念堂。

       茅盾纪念堂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灵水居区域,建筑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是两层木结构楼房,分东西两个单元,茅盾的曾祖父曾经分两次购买。纪念堂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进入纪念堂就能看到茅盾晚年居住时的布置。左侧区域介绍的是茅盾先生的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茅盾先生主编的文学作品介绍等等。除了可以看到以前的生活用品和布置,茅盾的陵园也坐落于此。纪念堂内还陈列着大量茅盾遗物、书籍、图片等珍贵历史资料,以及很多种版本的《子夜》、《虹》、《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整个展馆以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为主线,展示了茅盾先生波澜壮阔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茅盾是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被文学史界誉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纪念堂左侧是茅盾生前使用的书房,按照北京茅盾故居的格局还原布置。纪念堂右侧的房间是陈列茅盾先生遗物的展厅,展柜上的玉盘、瓷器等是茅盾任文化部长期间出访各国时的友人所赠。纪念堂一楼的大厅里有一水池,一尊用汉白玉雕刻的茅盾遗像敬置在一个巨大水池中的黑色花岗岩平台上,肃穆而庄重,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水池中潺潺的细水不停的流淌,象征着茅盾先生提倡的“为人生”的文艺思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背景的墙上为茅盾在31年前写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暨中共中央的一封信。

       茅盾这封信写于他生命垂危之际的1981年3月14日,信中说: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读着这封信,谁能不为这种不忘初心之精神肃然起敬!

  茅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是希望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认为一生最大的荣誉是能够被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就是一位著名的革命作家的心声。从茅盾临终前的这个请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入党是多么神圣、多么光荣的事情啊!他通过自己一生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他才会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二、最早的中共党员

       茅盾是中国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他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汪精卫和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肆意屠杀。沈雁冰由于参加了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上海的景云里当时聚集了一批著名革命作家,诸如鲁迅、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当时的沈雁冰不便出门,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可是许多报社都不肯刊登他的文章。沈雁冰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有一次,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先生看,叶圣陶先生看后非常满意,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但叶圣陶先生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也不像是姓氏,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改的这个笔名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以1927年9月发表《幻灭》为标志,茅盾的创作正式进入了成熟期。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丰收阶段。至1928年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这期间茅盾完成的作品还包括中篇小说《路》、《三人行》;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译作《文凭》、《战争》等。此外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尤其是他创作的《子夜》,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分析小说。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人物心理剖析深刻。《子夜》出版于1933年6月。初版印行之时即引起强烈反响,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也因此奠定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世界文学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可以和《百年孤独》媲美的文学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文化部长、《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建国后茅盾的主要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

       茅盾先生在临终前,以自己的积蓄25万元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这个奖项至今仍然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和文学创作的风向标。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千年古镇在中国不胜枚举。但茅盾出生的乌镇,从乌镇走出去的茅盾,吸引着无数远方来客。这是因为其具有了一个深切的文化情结,这是乌镇充满活力的文化基因所在,其为古镇注入了历久不衰的神韵灵气。我从遥远的北京来到这里,显然不是纯粹游览一个江南古镇的风情,尽管乌镇拥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白墙黑瓦,古色古香。但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先生出生并成长在这里,才使这里成了人们景仰、寻觅、探究迷底的地方。当然还有作为文学创作源泉的风土人情、人物故事原型等等,都成了茅盾留给人们关注、探究的话题。

      茅盾为故乡“争气”,故乡以他为自豪。在茅盾故乡,有以“茅盾”命名的中学、小学、文学社、城市道路。茅盾成长的故事,是学生们励志成材的榜样和动力。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我以为这只是钱先生讲的一句玩笑话,或是他的谦虚之词。其实,名人与故乡是不可分的。名人的诞生也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名人的辉煌业绩足以成为故乡人们的精神财富,成为再度孕育后起之秀的阳光雨露和营养。

       我们虔诚地参观了茅盾纪念堂,感受了一代文学巨匠的成长历程。虽是不远千里而来,未及细品古镇的优美景色,一座茅盾纪念堂,却足以让我多年来心驰神往的感觉得到满足、因此便感到了满载而归,不觉遗憾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